close
台灣海岸分布
      北部沈降海岸
      東由三貂角,西至淡水河口,海岸線長約85公里. 
      西部堆積海岸
      北自淡水河口,南迄屏東楓港附近,全長約四百公里.
      南部珊瑚礁海岸
      西起屏東楓港,東到屏東旭海,海岸線長約90公里.
      東部斷層海岸
      北起三貂角南方之萊萊鼻,南到恆春半島東岸之旭海,總長約380公里.
 
  因此,從海岸的構成物質來看的話,臺灣的海岸主要可分為沙岸與岩岸.另根據陸地和海面的相對升降,又可分為沈水海岸及離水海岸.根據沿岸的生態種類又可分成紅樹林海岸,以及珊瑚礁海岸.如果以海岸的營力作用來看,又可分為堆積海岸及斷層海岸.
  本文所講述的,乃是台灣最具特色的四種海岸:北部沈降海岸,西部堆積海岸,南部珊瑚礁海岸及東部斷層海岸.這四種海岸之分類法並不同,故在此僅作個別介紹.
 
沈降海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構成本省北部海岸帶的岩石主要是第三紀中新世的沈積岩和一些第四紀的火山岩,故地層種類繁多,而海岸線的方向又和山脈方向相交,因此在海浪長期侵蝕之下,形成許多岬角和灣澳,海岸線十分曲折,表面上呈現所謂谷灣式的沈水海岸.
 
  然而實際上此區海岸先沈水而受堆積,後離水而再受侵蝕,因而堆積層剝離,使富起伏的原地形再露出海面,因此可稱為對置海岸(Contraposed
coastline)或沈降海岸,其實,亦為典型的岩石海岸.
 
  沿海陸地沈降或海面上升,均可形成沈水海岸.由於海岸相對沈降,海水淹沒原來的沿海陸地,可使河流入海河口退縮,河口成為三角江,如中國大陸的錢塘江便是典型的三角江. 至於下游沈入海底的河谷稱為溺谷,台灣南部高屏溪口即有溺谷形成.靠海的山谷,若為海水侵入,形成海灣,叫谷灣,如基隆港蘇澳港,即是利用谷灣修建而成的優良海港.而原位在沿海的山嶺,因低平部分已沈入海面下,遂使這些山嶺孤立地被海水包圍成為島嶼.因此,沿海島嶼羅列,每為沈水海岸的特徵.
 
  若是昔日飽受冰河磨蝕的山谷,一旦被海水侵入,由於海岸陡,灣水深長,有類峽谷,而稱之為峽灣.
 
堆積海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本省西海岸有廣大的臺地與海岸平原,由各河流搬運來巨量的泥沙,致使海埔新生地不斷向西伸展,海岸線較為單調少變化.也因為如此西海岸的波浪侵蝕甚為輕微,相對而言堆積卻十分旺盛.
 
  如台灣西部海岸,北自淡水河口南岸,南至楓港附近,除高雄一帶有離水珊瑚礁海岸外,均為以臺地或平原為背地之礫質,沙質或泥質海岸.由於海灘平緩,海底平淺,而本島大河又多由本區注入台灣海峽,故堆積旺盛.
 
  這類沙灘因風向與海岸斜交,發生複雜的沿岸流,土沙被此種沿海流搬運,形成各種海岸地形,如沙灘、潮埔、濱外沙洲、潟湖、沙丘等等,遍存於西海岸,成為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可歸類為離水海岸(Coastline of emergence)或泥沙海岸,堆積海岸.
 
  通常,濱外沙洲內側的潟湖逐漸形成沼澤,可被開發利用為魚塭或鹽田,如嘉南一帶;如果河流搬入泥沙終致充填潟湖,引起陸化,則此片寬大的濕地甚至可發展為農牧用地,如新竹縣沿岸.
 
珊瑚礁海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在熱帶淺海,由珊瑚等生物堆積而成的海岸,稱珊瑚礁海岸.珊瑚礁的形成,並非純由珊瑚所構成,其中還有石灰藻類和其他軟體動物等.由於珊瑚生長於岩礁上,不能移動,死後成為石灰質礁石,活珊瑚不斷生長其上,死亡珊瑚間的空隙,則由其他物質充塞,故珊瑚礁實是熱帶溫暖海域中共生動物群體所集成的海濱地形.
 
  臺灣南端恆春半島四周的海岸,因具備珊瑚發育的條件,海水清澈,水溫高而鹽度適中,故沿岸形成典型的裙礁(Fringing reef),出現獨特的珊瑚礁海岸,礁石在強烈的海蝕作用影響下,呈現秀麗的景色.事實上,臺灣的珊瑚礁還散見於北海岸和東海岸各地.
 
斷層海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臺灣東部海岸在地質上,有舊第三紀的砂岩與板岩,有古生代的結品石灰岩與片岩,也有新第三紀的火山岩與砂頁岩,地層走向大致與海岸線平行,而且幾乎全部為斷層作用所形成之斷層海岸,斷崖遍布,除了大河河口為沖積扇外.
 
  斷層崖高各地不一,至蘇花海岸一段達到最高,超過1,200公尺,進入海底時,坡度急降,至4,000公尺以下之深海,形成非常陡峭的海岸地形.
 
  東部斷層海岸,起於台灣東北端三貂角南方的萊萊鼻,南至恒春半島東岸之九棚,大體呈南北延長.
 
沙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沿海多沙灘,沙洲等海積地形者,是為沙岸.由潮流,沿岸流等搬運的沙礫堆積於海濱所形成.沙灘是指灘的堆積物一般為粒徑介於2~1/16公釐之疏鬆沙粒.而粒徑大於2公釐以上的,則稱為礫灘.
 
  台灣的東海岸多半屬礫灘,西海岸則多沙灘.此類海岸多單調平直,水淺灘多.海灘如交通方便,配合暖和氣候,常成為海水浴埸及渡假勝地,但較不利漁業及航海.今日范公堤以東之地,皆為海埔地,民國初年開始墾植棉花,稱為鹽墾區.
 
岩岸台灣的海岸與分布
 
這種海岸是受波蝕而成的急崖,其沿海岩層裸露,山崖逼海,岬角及灣澳相間不絕者,是為岩岸.多見於沈降海岸或岩石海岸.此型海岸水深灣闊,多富良港.
 
  影響海蝕崖規模及形態的因素包括岩層構造,岩石性質,風向和海流等.在海蝕崖的下方,常有海蝕凹壁發育,若崖壁岩層的節理發達節理受海蝕時常擴大形成海蝕洞,甚至貫穿岬角,成為海蝕門.當海蝕門頂坍塌,每成凸出於海面的岩礁,稱為海蝕柱,或顯礁.台灣北部岩石海岸的突出岬角及東部花東海岸與鄰近的蘭嶼,綠島為海蝕地形最為發達的地區.野柳岬,鼻頭角的海蝕崖甚是典型.
 
  還有長濱八仙洞,基隆仙洞,貢寮龍洞,蘭嶼五孔是著名的海蝕洞;澎湖的鯨魚洞,三芝的石門,蘭嶼的情人洞及綠島的睡美人洞則是典型的海蝕門;金山的燭台嶼,綠島的將軍岩則是海蝕柱的佳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呼呼 的頭像
    呼呼

    呼呼的神秘世界

    呼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