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是我1999年所做的一個參觀報告!!
當時第一次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時超興奮的!!
來到中央氣象局一樣感覺很新鮮也很想一探究竟,
到底裡面有啥不一樣的東西要給我們看呢?
柔性的是底下的軟流圈不停的對流運動,
而剛性的卻在外表,一塊塊的板塊,
而板塊應為柔性的軟流圈對流的作用,
加上一些物理的作用,如重力、摩擦力以及密度的不同,
而產生許多板塊的移動隱沒。地球上有許多的板塊如:
而地震震度與人的感覺建築物及地表破壞的程度有關,
較主觀。
60年來,出現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地震如:
如1967年的唐山大地震,因為是泥造的房屋,
又加上發生地震后大家都措手不及來不及救援,
應此造成了更多的傷害,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其上可載重約50公噸的重物,主要為測試隔震材料的隔震效果。
以及一隔非常渾厚的反力質塊,
而地面上為6、8、12、15公尺的空心反力牆用來作混凝土抗壓實驗
6個自由度為水平兩個方向再加上垂直方向,以及以這三個
空心反力牆中為何是空心且有隔板,是因為要保持元建築物有足夠的鋼度
上述實驗中期動力來源是借用電來來啟動所謂吃油的油壓機
尺度比例縮小時,力也必須同比例縮小
隔震裝置是設在基礎處或著各層樓中,
為了要所受的作用力減小,向8字型的設計
但是可惜沒能碰見他們的實驗,不知道到底是如何情況,
但是這畢竟讓我對所謂地震工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真正測的地震,
或著發明了更好的隔震措施,讓傷亡減到最低。
~~~~~所以其實國內也有再研究關於地震工程的部份
有鑒於大地震造成的傷害
台灣人口密度密集
如果真的來一個8以上的地震
這該怎麼辦呢??
真的是有勞各位學長姊及老師的努力了!!